Zhongtian Story
中天故事
陈亮:“三情”系中天,要做技术进步的磨刀石

       陈亮坐在19楼西北角的工位上,像个准备出征的斗士。他怒目圆睁的样子被不少“中二”的部门同仁称为“死亡凝视”。东阳口音不断吩咐着什么,面前的人习惯性地用笔快速记录着要点。陈亮经常说,工作不讲温柔。

       跳出工作,他是另一幅模样:手机备忘录里记着不少同仁的生日;会拿部门聚餐的照片与人调侃;去西北吃到顺口的羊肉,立马买一只腿,邮给挂念的好友,他给快递备注,冰块必须铺满整个盒子。

       从项目技术负责人到集团总部技术发展部总经理助理,入司11年来,陈亮切换着角色,顺应发展,坚守初心。

       正值集团成立25周年,记者采访到了陈亮。管理岗位需要随时判断并做出决定,陈亮恰恰对问题很敏感。采访中,他会称赞对方问得好,也会在某个时刻表达,哇!这个问题太大了。

       在补拍工作场景照时,签字笔在本子上勾划不畅,待完成采访后,陈亮仔细端详那支笔,仿佛说出了内心常年告诫自己的这番话——

     “需要再给它磨一下。”


 1M6A6672.jpg


钟情——

从央企到民企

圆一个“中天情怀”

 

       2007年的夏天,在参加完泪笑交织的最后一次聚餐后,陈亮拎着箱子只身来到厦门。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他,正要迈进中铁一局的大门,令人羡慕不已。

       只不过,习惯“走一步看三步”的陈亮心中另有打算。做事有计划、讲效率,让他在实际工作中崭露头角,这位初出茅庐的“新兵蛋子”逐渐得到了项目经理乃至公司领导的认可与器重。

       就在大家都以为陈亮将在中铁的平台持续绽放青春时,陈亮却选择了离开。

       周遭充斥着质疑与压力,这个刚毕业两年的男人回敬了:“做人要讲情怀,我想去中天干。”谁也不确定这是否是一句玩笑话,只有土生土长于东阳,从小便对“中天”心生向往的陈亮清楚,回乡,助力中天才是自己找寻多年的人生正轨。

       作为东阳历史最为悠久的企业,中天(前身为东阳建筑合作社)诞生于1949年。在“百工之乡”,一家与共和国同岁的建筑企业注定承载着几代人对家乡建设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陈亮亦是如此。

       2010年,陈亮追逐着“中天情怀”来到了中天西南公司,随身物品仍只有一只箱子。即便没能立刻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,他也丝毫不在乎,“在这,有家的感觉,亲切。”

       陈亮回忆,虽然彼时项目上的条件没法与中铁这样的央企相比,但那熟悉的东阳乡音让他飘着的心瞬间安定下来,仿佛跨过地域的界限,回到曾经的东阳江畔。

       属于工科男的钟情含金量十足。陈亮就此进入中天,一干就是十一载春秋。


 1M6A6712.jpg


衷情——

从项目到集团

平凡岗位干出不凡

 

       每年来到蒲江县的游客和从这发往全国的猕猴桃,让成都下辖的这座古县城声名远播。然而,十年前刚在中天事业起步的陈亮却无暇顾及城里的一切。

亲切却不舒心。这是进入中天项目后,陈亮面临的真实境遇。与在中铁时所需专业截然不同,西南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房建领域。陈亮必须从桥隧领域调转船头。

     “谈何容易?”

       2010年初春,在位于成都蒲江县的石象湖度假别墅区项目部里,陈亮盯着桌上的钢筋图纸出了神。由于工作内容和技术标准与桥隧领域业务跨多较大,加之房建用的平法又不同于桥隧的平立剖,使得看懂钢筋图纸竟成了一件极为费力的事。不仅如此,房建领域的施工组织、工艺工法,也都是陈亮以往工作中从未涉及的。

     “西南交大毕业,又是中铁过来的,谁都认为你一定行。”每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变成了一种无形压力,更成为了陈亮入司初期的一种尴尬。“要干下去,只有硬着头皮不断精进。”在之后的日子里,陈亮开启了“白加黑”“六加一”模式,从网上找资料书店买课本的自学,到向班组长施工员主动求学,这位项目上的高材生,唯一的技术负责,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拼命三郎。

       在项目上的四年,是陈亮如海绵般吸收的四年。实践中的“学费”虽不堪回首,却足以成为他迈上高台的阶梯。在之后时代金座项目的一次钢结构验收中,由于钢筋保护层间距不均导致没能过审,造成了不必要的返工,虽最终挽回了工期,但这件事的全过程仍如烙印一般刻在陈亮的心里,作为技术负责,自己难辞其咎。现场施工过程管控与验收现场管控的双失误,仿佛是一记响亮的耳光,刺痛、肿胀,却令人刻骨铭心。

       2013年,陈亮进入集团总部总工室。即便是两地相隔近2000公里,“西南往事”却总挂在他嘴边。项目总贾凯华、执行经理申屠明德等一批老中天人对陈亮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,那种扎根基层,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浇筑的过往,为他的中天起步蒙上了奋斗的底色。

       陈亮常说,做技术的人必须敬重基层,因为在一线,只有平凡岗位,没有平凡个人。


 1M6A6727.jpg


忠情——

从“领导”到“兄弟”

彰显最无声的告白

 

       基层到总部,发展到转型,陈亮的成长融于中天的发展大潮。2013年,从彼时总工室的4人,到如今有29名员工的技术发展部,陈亮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变化。

2015年,为通过特级资质审核,集团亟需多项国家级技术工法。重要性不言而喻,习惯了迎难而上的陈亮自然扛起了大旗。从基础资料的整理收集到演示动画的脚本、分镜和拍摄,就像在项目上一样,陈亮的行动力影响着身边的所有人。

       因为技术工法都是由下属各单位提交至总部的,陈亮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其融会贯通。大半年,边领悟边整理,边学习边拍摄。从大学开始便和土木工程打交道的陈亮,转行临时当起了导演——不会写分镜脚本就上网查,不懂镜头的运用就找来懂的人问。从项目到了集团,陈亮变了却又没变,变的是工作职责,不变的是那颗恒心。最终,在留下近5万字的文字素材和几个G的视频素材后,“边梁上口防胀模施工工法”“超高层组合结构大直径外框圆柱钢模板电动辅助安装施工工法”“后浇填仓柱墙面防开裂施工工法”等六项中天工法成功申报国家级工法,从而确保集团特级资质的延续。

       在部门里,大伙儿都管陈亮叫“亮哥”。除了在工作时间特别严肃以外,陈亮算得上是一个将“领导”与“兄弟”完美兼顾的人。

     “要槽点还是黑料,我这都有。”得知有采访,孙奎柱殷勤地表示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孙奎柱2017年进入中天,如今负责控股集团除建设板块的技术管理工作,他的成长离不开陈亮。还记得自己刚入司那会,是陈亮每天下班后陪着他在单位加班,说是加班,却总离不开前一个小时的“扯淡”。

     “聊篮球,聊感情,聊小说,什么都聊,就是先不聊工作。”孙奎柱说,那时年轻的自己是中了陈亮的“套”,因为在那一小时后,话锋总会突转,关于工作的“补课”便从那一刻进入正题。

        每一个进入部门的新人,陈亮总要问东问西,也总要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点什么。久而久之,大家都开始好奇他那神秘的笔记本。

      “成为习惯了,每天下班都会做工作日志,”陈亮说,就像别人写日记一样,他习惯将工作中的计划和执行进度,甚至是灵光一现的想法都记录下来,“很多事情一开始有激情,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淡掉,将计划和进度记录下来可以督促我始终有那股‘精神头’。”这一记便是11年,便是十多本内容满满当当的笔记本。

       1985年劳动节出生的陈亮注定是个劳碌命。近两年,集团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委员会,并相继牵手浙江大学和东南大学,着力在数字建造、绿色建筑、装配式建筑等领域整合资源寻求突破。陈亮认为,中天的技术进步不能眼高手低,虽然有了更高的站位和更优的条件,以往的基础性工作依旧要做实做细。同时,能否利用好平台优势和外部力量是中天技术实现突破的关键。

       眨眼过去11年,初入社会的小伙而今已为人父。在完成了定居杭州的小目标后,陈亮谈的更多的是家庭。在他看来,连小家都顾不好的人,无从谈事业上的“大家”。

     “我不太会表达,从没想过太多的‘过往’与‘未来’,这些都是写作者的活儿。”

       面对提问和镜头,陈亮的每一次回答都会有些许间隙,正如他在平凡岗位上的自我磨砺,“磨”出了人生的方向,“磨”出了自己的未来。钟情、衷情与忠情,“三情”里,尽是陈亮对中天无声的告白。

法律声明
隐私政策